剑鱼

已消散

活跃时期:2025年8月19日 00:00 至 2025年8月26日 17:00

剑鱼的路径图

最高等级

已消散

最低气压

950 hPa

最大风速

148 km/h

区域

西太平洋

关键时间点

形成

2025年8月19日 00:00

16.0°N, 122.5°E

消散

2025年8月26日 17:00

20.1°N, 99.8°E

风暴时间线

剑鱼在16.0°N, 122.5°E形成为热带低压,风速47 km/h

剑鱼在16.0°N, 122.5°E增强为热带风暴,风速54 km/h

2025年8月22日 03:00: maintain at 16.5°N, 122.4°E

2025年8月22日 06:00: maintain at 16.9°N, 121.7°E

2025年8月22日 09:00: maintain at 17.3°N, 120.2°E

2025年8月22日 12:00: maintain at 17.6°N, 119.4°E

2025年8月22日 15:00: maintain at 17.3°N, 119.0°E

剑鱼在17.3°N, 117.8°E增强为热带风暴,风速54 km/h

2025年8月22日 21:00: maintain at 17.2°N, 116.7°E

剑鱼在17.6°N, 116.4°E增强为热带风暴,风速65 km/h

剑鱼在17.6°N, 115.6°E增强为热带风暴,风速72 km/h

剑鱼在17.6°N, 114.4°E增强为热带风暴,风速83 km/h

2025年8月23日 09:00: maintain at 17.7°N, 113.8°E

剑鱼在17.7°N, 113.4°E增强为热带风暴,风速90 km/h

剑鱼在17.4°N, 112.8°E增强为热带风暴,风速97 km/h

剑鱼在17.5°N, 112.2°E增强为热带风暴,风速108 km/h

剑鱼在17.6°N, 111.6°E增强为热带风暴,风速119 km/h

剑鱼在17.3°N, 111.2°E增强为热带风暴,风速130 km/h

剑鱼在17.3°N, 110.7°E增强为热带风暴,风速137 km/h

剑鱼在17.4°N, 110.3°E增强为热带风暴,风速148 km/h

2025年8月24日 09:00: maintain at 17.6°N, 109.8°E

2025年8月24日 12:00: maintain at 17.9°N, 109.3°E

剑鱼在18.0°N, 110.3°E达到巅峰强度,为五级飓风,风速148 km/h

2025年8月24日 18:00: maintain at 18.1°N, 108.2°E

2025年8月24日 21:00: maintain at 18.3°N, 107.8°E

剑鱼在18.4°N, 107.2°E减弱为热带风暴,风速130 km/h

剑鱼在18.5°N, 106.2°E减弱为热带风暴,风速90 km/h

剑鱼在18.6°N, 105.7°E减弱为热带风暴,风速79 km/h

剑鱼在18.7°N, 104.9°E减弱为热带风暴,风速72 km/h

剑鱼在19.1°N, 103.3°E减弱为热带风暴,风速47 km/h

剑鱼在19.2°N, 102.2°E减弱为热带风暴,风速40 km/h

剑鱼在19.3°N, 101.5°E减弱为热带风暴,风速29 km/h

剑鱼在19.5°N, 100.6°E减弱为热带风暴,风速22 km/h

剑鱼在20.1°N, 99.8°E消散

台风"剑鱼"(Kajiki-2025)综合分析报告

基本信息

国际名称: Severe Typhoon Kajiki(剑鱼)
国际编号: 2513
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编号: WP192025
菲律宾本地名称: Isang
命名来源: 日本提供,意为"剑鱼座"(日语:カジキ)
生命周期: 2025年8月22日-8月26日(78小时)
最大强度: 强台风级(中心最大风速80节,约148 km/h)
最低气压: 950 hPa

第一章:台风"剑鱼"气象纪实与生命周期追踪

1.1 热带气旋形成与命名溯源

台风"剑鱼"是2025年太平洋台风季中,国际编号为2513的第13个获得命名的热带气旋。该气旋的生命周期始于8月19日,当时它在菲律宾东维萨亚斯以东海域被监测为一个热带扰动(INVEST 90W)。

经过陆地摩擦后,该热带低压于8月22日重新进入西菲律宾海并持续增强。同日上午11时,PAGASA向菲律宾多个地区,包括卡加延河谷、科迪勒拉行政区和伊罗戈区,发出了最高级别的一号风暴信号。

根据中国气象局的通报,该系统于8月23日上午正式加强为热带风暴级,被正式命名为"剑鱼"。此时,其中心位于海南三亚市偏东方约770公里的海面上,具体坐标为北纬17.3度、东经116.7度。

1.2 路径演变与强度变化(时间轴分析)

台风"剑鱼"的路径和强度变化呈现出显著的动态性,其发展并非线性,而是在短时间内经历了快速增强与迅速减弱的过程。以下表格详细记录了其生命周期中的几个关键气象参数节点,以供分析。

日期/时间 (UTC+8) 位置(经纬度) 中心气压 近中心最大风速 (10分钟/1分钟) 强度等级 关键路径描述
2025年8月22日 - 998 hPa 15 m/s 热带低压 在菲律宾东部形成
2025年8月23日08时 17.3°N, 116.7°E 998 hPa 18 m/s (8级) 热带风暴级 加强为热带风暴,位于海南三亚偏东方约770公里海面
2025年8月24日00时 17.4°N, 112.8°E 980 hPa 100 km/h (55 kt) (10分钟) 强热带风暴级 持续向西移动并增强
2025年8月24日15时 17.4°N, 110.3°E 950 hPa 150 km/h (80 kt) (10分钟);165 km/h (90 kt) (1分钟) 强台风级 快速增强至巅峰强度,逼近海南
2025年8月26日08时 18.8°N, 103.2°E 998 hPa 18 m/s 减弱为热带风暴级 登陆越南后强度显著减弱
2025年8月26日14时 - - 15 m/s 减弱为热带风暴级 进一步减弱

1.3 核心气象指标解析与深层洞见

通过对台风"剑鱼"生命周期中关键气象参数的分析,可以观察到一种典型的"短生命周期高强度"模式,这为台风的预测和应急响应带来了独特的挑战。从8月23日上午加强为热带风暴,到8月24日15时达到其强台风级的巅峰,其中心气压从998百帕迅速下降至950百帕,近中心最大风速也骤升至165 km/h(1分钟平均)。这一快速增强的过程表明,台风"剑鱼"在温暖的南海海域汲取了充足的能量,形成了清晰可见的风眼。

然而,这种高强度状态并未持续太久。随着其向陆地移动,尤其是从三亚到乐东一带近海擦过并趋向越南中北部沿海的过程中,其强度迅速衰减。到8月26日,其中心最大风速已降至每秒15米,中心气压也回升至998百帕。这种快速的强度变化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和能量供应机制密切相关。当台风离开温暖开阔的海洋,其能量来源被切断,与陆地的摩擦力也迅速消耗其动能,从而导致强度骤减。

台风"剑鱼"的这一特性对沿海地区的气象预警和灾害管理策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其快速增强的潜力,气象部门必须具备极高的预测精准度,并在最短时间内发布高级别预警。同时,这进一步印证了海南省政府在台风尚未直接登陆时就果断实施"五停"(停课、停工、停业、停运、停航)和大规模疏散的先发制人策略的正确性。事实证明,这种基于潜在大威胁而非实际登陆的预防性措施,是有效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关键。

第二章:区域影响:风暴下的地面图景

2.1 菲律宾:早期预警与复合型灾害

台风"剑鱼"在形成初期就对菲律宾产生了显著影响,尤其是在其与西南季风的共同作用下,引发了复合型灾害的风险。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及天文服务管理局(PAGASA)于8月22日上午11时向菲律宾北部的卡加延河谷、科迪勒拉行政区、伊罗戈区、新怡诗夏省和奥罗拉省部分地区发出一号风暴信号。

该气旋的低压环流与强大的西南季风形成了协同效应,如同一个巨大的"吸水泵",将来自海洋的大量水汽输送到陆地,导致马尼拉大都会地区面临极端暴雨和大规模洪灾的风险。为了防止山洪和泥石流可能造成的生命威胁,菲律宾当局果断采取行动,疏散了马荣火山附近村庄的近2,000名居民。这一案例突出表明,在东南亚等季风气候区,台风的威胁不应仅被视为单一的风灾,更要关注其与区域性气候模式相互作用所引发的次生灾害,如洪水和山体滑坡。这要求灾害管理部门必须将复合型风险评估纳入其预警体系,从而为更广泛、更复杂的灾害链做好准备。

2.2 中国大陆:高强度防御与快速恢复

2.2.1 海南省:先发制人的防御与恢复

面对台风"剑鱼"的逼近,海南省采取了最高级别的防御响应,发布了台风红色预警信号。作为重要的旅游和交通枢纽,三亚、陵水等多个涉海景区于8月23日暂时关闭。到了8月24日,三亚市更是全面实行了"五停"措施,即停课、停工、停业、停运、停航,以最大程度保障民众安全。

大规模的疏散和预防性措施是此次应对行动的核心。海南省组织了辖区内科考船、海上设施和平台上的2,500余人进行安全撤离,并要求辖区内所有水工项目全部停工。在琼海市,605艘渔船被妥善安置,456名渔民完成撤离。根据报道,海南全省共疏散了约2万人,并召回了超过3万艘渔船至港口避风。

尽管台风最终未直接登陆海南岛,但其近海擦过仍带来了强风暴雨。8月24日至25日,三亚出现剧烈风雨天气,导致多处树木倒伏。根据官方统计,全省有10.25万人受灾。然而,由于前期准备充分,灾后恢复工作得以迅速展开。新华社报道,台风过境后,三亚市消防救援支队迅速投入清障作业,保障道路通行。南方电网海南公司连夜抢修,截至8月25日早8时,已恢复了27.7万户受影响客户的供电。交通运输部维持三级防御响应,而受台风影响停航的琼州海峡航线也逐步恢复通航。海南省审计机关也发挥作用,组织干部投入灾后重建,协助清理路障和转移安置群众,以助力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这种快速恢复能力是前期高标准预防措施的直接成果,展现了一个社会在面对极端天气时的强大韧性。

2.2.2 广东省与广西省:局部影响与防御

台风"剑鱼"在影响海南岛的同时,也对中国大陆的其他南部沿海省份造成了间接影响。据相关报道,广东省的部分地区已升级台风预警信号,最高达到了台风黄色预警信号。而广西省也发布了台风预警,最高等级为蓝色预警信号。虽然研究材料中未提供这两个省份具体的灾情和经济损失数据,但根据其地理位置和预警等级,可以推断这些地区主要受到台风外围环流的影响,包括阵性降雨和局部强风,但影响程度相对较轻。

第三章:损失评估与灾情统计

3.1 人员伤亡统计

根据各国官方统计和媒体报道,台风"剑鱼"共造成至少8人死亡:

越南:7人死亡

  • 主要集中在越南中北部沿海地区
  • 死亡原因包括洪水、山体滑坡和建筑物倒塌

泰国:1人死亡

  • 位于泰国东北部地区
  • 死亡原因与洪水相关

3.2 经济损失评估

越南

  • 房屋损毁:约1,200栋
  • 农作物受灾:约15,000公顷
  • 基础设施损失:道路、桥梁、电力设施等
  • 经济损失:初步估计超过5000万美元

泰国

  • 农作物受灾:约8,000公顷
  • 基础设施损失:道路、桥梁等
  • 经济损失:初步估计超过2000万美元

中国海南

  • 受灾人口:10.25万人
  • 经济损失:约2亿元人民币
  • 主要损失:农业、渔业、旅游业

第四章:应急响应与灾害管理

4.1 预警系统与信息发布

中国

  • 中央气象台发布台风红色预警
  • 海南省发布台风红色预警信号
  • 广东省发布台风黄色预警信号
  • 广西省发布台风蓝色预警信号

菲律宾

  • PAGASA发布一号风暴信号
  • 覆盖地区:卡加延河谷、科迪勒拉行政区、伊罗戈区等

越南

  • 国家气象局发布台风预警
  • 地方政府发布疏散令

4.2 疏散与安置措施

中国海南

  • 疏散人数:约2万人
  • 渔船召回:超过3万艘
  • 海上人员撤离:2,500余人

菲律宾

  • 疏散人数:近2,000人
  • 主要区域:马荣火山附近村庄

越南

  • 疏散人数:约15,000人
  • 主要区域:沿海低洼地区

第五章:经验总结与未来展望

5.1 成功经验

  1. 提前预警:各国气象部门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为防灾减灾争取了宝贵时间
  2. 果断疏散:大规模预防性疏散有效降低了人员伤亡
  3. 快速恢复:完善的应急响应机制确保了灾后快速恢复
  4. 跨部门协作:政府各部门、军队、社会组织等协同作战

5.2 改进建议

  1. 加强国际合作:建立更紧密的区域气象信息共享机制
  2. 完善预警系统:提高预警的精准度和时效性
  3. 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更抗灾的基础设施和避难场所
  4. 提升公众意识:加强防灾减灾知识普及和应急演练

5.3 未来展望

台风"剑鱼"事件再次证明了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的趋势。未来需要:

  1. 适应气候变化:制定更灵活的防灾减灾策略
  2. 技术创新: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提升预测能力
  3. 国际合作:加强区域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4. 可持续发展:建设更韧性、更可持续的城市和社区

台风"剑鱼"(Kajiki,2025)是一场强台风,起源于南中国海,沿西至西北方向移动,先后影响菲律宾、中国海南、越南、泰国和老挝等地。台风带来强风、暴雨、洪水和山体滑坡,造成至少8人死亡(越南7人,泰国1人),并对房屋、农作物、基础设施和电力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各国政府采取了大规模疏散和应急措施以应对灾害。中央气象台于8月26日17:00停止对"剑鱼"的编号,标志着其生命周期结束。这次台风事件再次证明了提前预警、果断疏散和快速恢复的重要性,为未来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