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娜

已消散

活跃时期:2025年9月16日 06:00 至 2025年9月20日 06:00

米娜的路径图

最高等级

已消散

最低气压

994 hPa

最大风速

83 km/h

区域

西太平洋

关键时间点

形成

2025年9月16日 06:00

15.0°N, 125.0°E

消散

2025年9月20日 06:00

22.5°N, 115.5°E

风暴时间线

米娜在15.0°N, 125.0°E形成为热带低压,风速40 km/h

米娜作为热带低压在18.0°N, 122.0°E登陆,风速40 km/h

米娜 naming at 20.1°N, 116.8°E with winds of 65 km/h

米娜在21.3°N, 116.5°E增强为热带风暴,风速72 km/h

米娜在22.0°N, 116.0°E达到巅峰强度,为台风,风速83 km/h

米娜作为热带风暴在22.5°N, 115.5°E登陆,风速72 km/h

米娜在23.0°N, 114.0°E减弱为热带低压,风速40 km/h

米娜在22.5°N, 115.5°E消散

台风“米娜”(Mitag):一场以柔克刚的风雨考验

它不是年度“风王”,也未跻身超强台风之列,但2025年第17号台风“米娜”(Mitag),却以其独特的“水攻”策略,为菲律宾和中国华南地区上了一堂深刻的风险管理课。这是一场关于精准预报、有效预警和生命至上的现代防灾叙事。

从孕育到登陆:一场跨越海洋的旅程

“米娜”的故事始于9月16日菲律宾吕宋岛东北那片温暖的海洋。一个低压区悄然积蓄能量,很快吸引了各国气象专家的目光。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PAGASA)率先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并赋予它一个美丽的本地名字——“米拉索”(Mirasol)。

与此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和日本气象厅(JMA)也监测到这个正在酝酿的风暴。JMA为其授予国际编号2517,并命名为“米娜”(Mitag)。这个名字来自雅浦语,意为“女性”,仿佛预示了这场风暴将以一种不同于狂风怒吼的方式展现其力量。

9月17日凌晨,“米娜”以热带低压强度首次在菲律宾奥罗拉省卡西古兰登陆。穿越吕宋岛的山地地形后,它的核心结构虽然受到破坏,但一进入南海的温暖水域,便迫不及待地重新组织能量。9月19日下午2时,它以强热带风暴级别(10级,25米/秒)在中国广东省汕尾市沿海再次登陆,完成了它的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登陆表演。

无形杀手:暴雨与洪水的突袭

“米娜”的真正威力不在风,而在水。

在菲律宾,虽然最大风力不强,但其携带的充沛水汽与地形相互作用,在卡加延河谷地区引发严重洪水。4条主干道和12座桥梁被淹没中断,超过100间房屋浸水。最令人心痛的是,所有3例死亡报告都不是直接由大风造成,而是洪水引发的次生灾害所致。

在中国广东,情况同样如此。气象部门提前预报的“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准确应验。汕头、潮州、揭阳等城市在9月18日至20日期间降雨量超过450毫米,部分区域甚至接近500毫米。城市街道成河,低洼地区一片汪洋。社交媒体上流传的照片显示,一些历史悠久的街区也未能幸免。

防患于未然:预警系统的胜利

面对“米娜”的来袭,各级政府的应对堪称教科书式的风险管理案例。

在中国,国家防总提前启动Ⅳ级应急响应,广东省政府要求所有渔船回港避风,海上作业人员全部撤离。尽管最终登陆点与最初预测的“惠来至台山一带”有偏差,但基于“宁防十次空,不放一次松”的原则,广泛的预防性措施得以实施。

香港和澳门的表现尤为值得称道。香港天文台在9月19日上午9时20分发出三号强风信号。尽管事后数据显示,8个参考气象站中只有2个录得强风,未完全达到三号信号标准,但天文台基于风暴路径不确定性采取的预防性措施,获得了公众的理解。幼儿园和特殊学校停课,航空公司及时调整航班,最大程度避免了可能的风险。

这种“基于预测而非实际影响”的预警策略,代表了现代应急管理的先进理念——在不确定性中优先保障生命安全的理性选择。

历史镜鉴:与“山竹”的对话

要真正理解“米娜”的意义,我们需要将其与2018年的超强台风“山竹”进行对比。

“山竹”是力量的象征:最大风速达250公里/小时,最低气压900百帕,造成134人死亡,经济损失数十亿美元。它促使香港改革了台风后的“极端情况”停工安排。

“米娜”则是智慧的考验:最大风速仅85公里/小时,但通过暴雨和洪水造成了3人死亡和5人失踪。它提醒我们:即使不是超级台风,其带来的次生灾害同样致命。

这两场风暴的共同点是:都验证了有效的预警系统和预防性措施在减少灾害损失中的关键价值。

尾声:风雨过后的思考

9月20日,“米娜”减弱为低压区,逐渐消散在中国南方的群山之中。但它留下的思考远未结束。

在这场与“米娜”的遭遇中,我们看到了气象预报技术的进步,见证了应急响应机制的完善,也感受到了公众防灾意识的提升。最重要的是,“米娜”揭示了现代台风防御的全新维度:不再仅仅关注风力等级,而是更加重视暴雨、洪水、风暴潮等多元灾害形式的综合应对。

在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的今天,“米娜”的经验显得尤为珍贵。它告诉我们,面对自然之力,人类的智慧不在于征服,而在于如何与之共存并减少伤害。这场2025年的中等强度台风,最终成为了一堂关于尊重自然、科学防灾的生动课程。